![]()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 |||||
三月《和平》 |
|||||
在祈禱中會晤天主的準備: 聖依納爵默想法 [ 十 二 之 三 ] | |||||
(三)仰望天主 現代人喜歡說「走到天主跟前」,依納爵卻奇怪地不提此語。他重覆強調該怎樣準備祈禱(即怎樣利用禱文去祈禱、祈禱的時間及頻密度);並實際列舉出一些在開始祈禱時,他建議採用的步驟: 預備經;第一前導(回憶題材);第二前導(設定地點);和第三前導(求我所欲)。 這些步驟,我們會由下一期開始,逐步詳述。這方法有它的好處,因為它說明「走到天主跟前」不僅是開始祈禱的事,更是內心的轉向,是整個祈禱的內涵和目的。 「走到天主跟前」既是現代公式化的慣語,就讓我們談談它的基本目的,儘管祈禱的方式迵然各異。 當我已計劃好何時何地、祈禱所需的時間,以及祈禱的題材之後,便構成了依納爵所謂的與主相遇的條件。而當我依計劃把自己置於天主跟前時:一個與主深化關係的時刻到了。整個祈禱的質素或精粹有賴開始時小心處理。多時被問到究竟祈禱的難處為何時,很多人都會答是因為由禱文開始,而非著重先與天主建立關係。結果,他們不在尋找天主,而在禱文中打轉。 「走到天主跟前」要有信德,否則祈禱只是把時間用在「關於天主的事」上,而非「與主一起,與主會晤」。這情形相似一個人閱讀信件,而沒有察覺如歷在目的發信人。其實,天主時刻與我們同在,甚至在我們勞碌繁忙的時候。要能「察覺」,就要下點工夫(即提高警覺,敏於回應)。 「走到天主跟前」要怎樣做 似乎「仰望天主」這個說法,比「走到天主跟前」較為達意。 ˙置身其中……我,我整個人:包括我的氣力,我的有限,我的憂慮,此時此刻實實在在的我,是疲倦、快樂或苦悶、願意或不願意祈禱。 ˙仰望……「仰望自己」就是清楚自己將要做甚麼:我要向天主祈禱。「仰望」是一個向著對方的行動,無論能否「仰望」得到,這姿態並不呆滯。「仰望」是活潑的,是需要持續進行的。「仰」指向完全自由的行動,亦指向在祈禱中完全空虛自己。所以,仰望天主遠遠超過純粹思想上或心理上的操練,而是在瞬間整個信仰與生活歷程的整合。仰望天主可以是如此簡單,又或者是如此深奧。 ˙注視天主……祈禱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託付於那生活的「對方」。要明白我站在祂面前,祂乃生活的天主:聖父、聖子、造物主或復活的基督……。我可以借助十字架、聖體櫃,或聖相等物,不過最大的助力還是屬聖神的。祂推動我的祈禱,上達於主,助我看到天主的臨在。天主就在我面前,不在別處。 ˙注視那注視我的天主(注意主客之分)。我盡所能,來到這裏;天主已先我而到。祂等著我,要和我結合,把自己賜給我。 ˙需要時,可誦念個人的禱詞,或讚美天主的禱文,或擺出姿態如屈膝、伸開雙手,或誦念聖詠中的一節。不妨改動一下字句,以表達「你、我」的關係(如:您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您使我躺在青綠的草場……主,您全知曉……)。 ˙在信德中,用足夠的時間。不要期望有甚麼特別的「感覺」,但要有我和天主在一起的觸覺,認知我在向祂說話就夠了。祈禱遂可進入下一步。 ˙仰望天主時,如果心神有意外的得著,就停留在那恩寵內,靜心細意品嘗。然後才悄然續下。 ˙如果沒有甚麼「感覺」,我感謝天主賜我機會,去活出對更大無私的信德和實在的愛。我要保持像「哨兵」一樣警醒,完成這次祈禱。 為甚麼要這樣做 ˙「走到天主跟前」好像是一道河流的河床,祈禱是河床上的流水。流水清澈或混濁、平靜或湍急,並不重要,因為水還是水。我旨在集中精力向主奔流。所以,在這個建立關係的基礎上,切勿操之過急。 ˙缺乏與主溝通,祈禱難免流於禱文(或我思想)上的運作;是將「我與禱文、禱文與我」的關係,擺在天主面前而矣! ˙「走到天主跟前」處理得當,可使我隨時隨地回到天主那裏,即「天主與我、我與天主」的關係上。禱文是談話的內容。 | |||||
【 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