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 2013年度
# 28
2013年5月25日
   淺談香港宗教建築     【 宗二 許偉明 】

香港開埠至今,都是一個共融的地方,有不同國籍和文化的人居住,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除帶給人心靈安慰的寄託外,還可帶來各種不同的築跡。

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流的城市,在鋼筋森林之中,隱藏不同的宗教建築物,帶來一個寧靜空間,亦顯示不同的文化。

香港宗教建築的特色,第一,選址方面很審慎,多半是從一個物質世界,帶我們到一個心靈空間。所以,無論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看到它可說是一個心靈空間的地方,而建築方面亦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會是多元化的表達。

位於屯門的青山寺,又名青山禪院,座落在583米高青山山麓上,由一群建築物組成,青山寺可說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禪院之一。據文獻記載,寺院建於唐代,再於1918年重建,寺內五個歷史建築,被政府定為一級歷史建築。

經過長年累月的大自然的侵蝕,瓦脊上的工藝品,有脫色和破舊情況,對旅遊人士構成危險。因此,需要進行復修,但在復修古寺時,在找尋舊建築材料和工藝技術遇上困難。最後,找了多位專家合作,於2010年才能完成整項復修工程。佛教的建築,在這裡跟大自然配合,我們平日太忙碌,很少進自己的心去看我們的生活或我們人類在追求生命的意義,當人和大自然接觸時,有了這些建築物,譬如中國人說與萬化冥合,於是你會得到靈性或神性的感覺。

香港是一個體現多元文化的地方,除了中式廟宇和教堂外,在鬧市之中,我們偶然會找到富有特色的宗教建築物,例如:位於灣仔司徒拔道和皇后大道東交界,已經有百年歷史的錫克廟(SIKH TEMPLE),就是其中之一。這座設計別於印度的錫克廟,在印度的廟宇,通常是素白牆壁,加上金碧輝煌的裝飾,頂部是尖拱形設計和門前的黃色旗幟,就跟傳統的錫克廟一樣,由正門進去就是大殿,這裡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地方,錫克教廟內不會有任何神像,只擺放錫克教聖典。傳統上錫克教徒會每天都要禮拜,男女老幼都可以進入大殿,但一定要脫鞋子和包頭。由於這是百年建築,也出現了破損和漏水情況,復修工程可令它得以延續。

天主教傳入香港,在19世紀開始興建教堂和神學院,如充滿中國色彩的建築物,就是在20世紀初興建的天主教修院,位於香港仔的聖神修院,是天主教建築藝術的例子,一座由外籍教士設計的修院,竟然採用古典建築設計,修院是學習和生活的地方,50年代有很多從中國來的修生,他們每天都會有祈禱的時間,有彌撒、早晚祈禱,也是神父訓練的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修院建築分別在三個不同年代興建,也代表香港天主教在培訓神職人員的發展,南樓是最早期的建築物,建於1931年,現時主要是辦公室、圖書館、宿舍和飯堂,採用一個中國式的設計,是因為當基督信仰傳來中國時,最初和殖民地主義一起,令很多人誤會基督信仰是一個殖民侵略工具,為了避免這種看法,傳教士都覺得,原來基督信仰和中國的倫理觀點,有很多地方相同,到了20世紀初,剛恆毅樞機找葛斯尼設計,研究中國的建築技術,然後嘗試用中國文化的方法,表達信仰的角度。

南樓的設計是中國皇宮城牆,城門和城樓為藍本,充滿古典味道,而拱形窗戶和兩層高的設計,就是西方建築物的元素,本來葛斯尼設計這裡,最初構思是一個合院的設計,可惜因為後來經費不足,只興建了這座南樓主樓。首先,是用橡木結構的,但用混凝土造了樑柱,上表面的裝飾如雀替、垂柱,都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原素,屋頂是用歇山頂,兩邊都有鴟吻,鴟吻的屋頂上有十字架,是反映基督宗教的裝飾。

大聖堂建於1956年,由當時著名建築師陸謙受負責設計,他以中國傳統風格楺合現代主義,表現出建築的實用性,藝術性和文化時代精神。踏入大聖堂,感覺簡約、典雅,除了兩邊牆壁掛上十二位天神畫像 是天主教傳統裝飾外,整體感覺充滿中國色彩。最特別的是這個祭台上有垂花門,因為垂花門在中國建築中,是進入一座宮殿或王府,通過這個門,進入另一個空間,在祭台上擺放垂花門,從我們的物質國度進入永恆的國度,用中國建築的手法,表達西方或基督宗教靈性的追求。

神哲學院新廈,就是由中國著名建設師朱彬設計,五層高的新廈,設計以功能需要考慮,技巧地運用中國傳統建築元素與南樓和大聖堂湊合成統一建築群。

參觀過香港不同的宗教建築物,雖然他們的外表,裝飾和文化不同,他們的共通點是予人一種寧靜的感覺,對於生活緊張的城市來說,宗教建築除了是信仰之外,也是一個洗滌心靈的地方。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