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2016年度
# 30
2016年6月4日
  接納人性的自己 ─ 走向基督    宗一同學 彭以緯



修讀神學是我的一個願望,沒有太高的期望或原因,亦自問不材,沒能力認識高深的神學道理,所以學習上不會追求高分數,不否定會墜入莊子所說「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處境。在自身的信仰經驗體會到,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件愚蠢的事,不想成為一個像希臘人般只懂追求知識而不懂得天主。因此修讀宗教學課程是一個信仰上整合人性的過程。一個理性、感性與超性的融合。

工作上,作為一個牧靈工作者,每每在醫院的探訪中受到「挑戰」,特別在探訪患病的教友時,常會聽到的是「教會要我們常祈禱、常喜樂、常交托,但現實感受不到天主,如何祈禱、交托、喜樂?。現實中,大多數教友都知道「應該」做的事,但當面對自己身體的衰弱、身體的煎熬,痛苦時聽到要喜樂、「無事既」。這些「正能量」非但沒有為他帶來喜樂、平安!反而感到反感或內心更大的矛盾與掙扎。

信仰是天主與人的關係。但有時信仰生活往往有一種「應該」的無形框框,這些應該很多時將人性、人的感受壓抑,將人性、感受看得負面,是不好的事。難道這些真的這麼負面、這麼不應該嗎?

於我,喜、怒、哀、樂、生死,是人生必會遇到的。喜、怒、哀、樂就好比甜、酸、苦、鹹。我們吃喝會享受其味道,試想像我們沒有了味覺,食物就失去了相當的色彩。同樣,人沒有了情感,人生亦失色不少;生活只有理性,只會變得無味。

我們相信天主願意每個人都歸向祂、親近祂。祂給我們很多恩寵,不同的塔冷通。人的情感、理性同樣是天主的禮物。在生活的經歷中,通過感性與理性的交融,讓人尋找祂、甚或質疑祂。不論過程如何,人可以對天主有所不滿、對祂有所疑惑,甚至存有一份嬲怒、憎恨。為我,這些情緒沒有對與錯,只是每人不同的歷程,他們的病苦就是他們這刻所面對的,我作為牧靈的身份,雖未必完全理解或感受到他們的感受,但我所能做到的是一份陪伴、同行。他們亦大多只需要這簡單的伴同,而不是道理上的指引。

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導師,祂既是天主,亦是真人。當耶穌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同樣感到驚惶。祂山園祈禱時,耶穌懼怕得流出血汗;在十架上,向父說為什麼捨棄祂。耶穌既是天主,祂必明白父的旨意,而人性上所感受到的恐懼、痛苦亦同樣是實在的。然而耶穌沒有放棄身體上的苦,是要讓人明白祂是生活的天主、受苦者和憂苦者的天主。祂等待著每一個人,亦明白人生活上的困苦。正如伯多祿背主後的歸依,復活的主親自安慰並寬恕了他。同樣,當我們遇到「不信」、「離開」天主的人時,我們可以去了解他的處境,與他同行,同愛、以關心溫暖他們,當觸碰到他們的內心深處時,主會親自引領他們回到天父的懷抱中。同樣,我們每人要需要伴同自己、關顧自己,當我們接納自己時,內心自然而然的更親近天主父!



  痛苦的問題    宗四班學生



早前在準備考試的期間,在整理筆記中,重溫到教授在課堂上講及當人面對痛苦這一個問題時,作為基督徒可以如何去理解及面對,亦覺得有價值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關痛苦的問題,是大家都會踫到的事實,就好像人常常會問:點解世界有這麼多災難、戰爭及不幸的事發生?又或者:點解是我?我又冇做壞事,點解我要受到這些痛苦?這一類的問題。正正因為大多數人、包括自己在內,都覺得痛苦是一件外在的事物,一件不屬於自己生命中的事物,它是屬於一種外在的、沒有問過我就闖入我命中的事物,是我從來都唔想要的,但它就偏偏闖入我生命中、引起痛苦。就好似你同一個好差的同屋主一齊住,日日一齊,你想吾見到他都吾得一樣。是一件你不能控制的,但又與你生命息息相關的事物;而這就是痛苦問題的重點所在。當人就嘗試從理性出發,企圖努力去找出一個具體的、客觀性的答案時;就一直都找不到一個充足的解釋痛苦的答案。

今天,人在面對痛苦的時候,雖然在理性上找不到一個充足的解釋,但亦不代表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去做,至少人可以嘗試用其他的方式出發去了解痛苦;而基督信仰,沒有提供一個理性上的答案,但就提供了一個用行動,用實踐方式的進路;籍著由信仰出發,從聖經的啟示中認出耶穌是救主,因著十字架上的耶穌,常常在痛苦中和人在一起,顯示出「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標記,嘗試去幫助我們面對痛苦的問題,使人能夠願意接納痛苦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目的不是要去找一個答案,而是要找一個出路。

聖經中提到,有人走去問耶穌,人點解有痛苦,但耶穌沒有正面回答。

若望福音第九章提到,有人問耶穌:「辣彼,誰犯了罪?是他,還是他的父母,竟使他生來瞎眼呢?」那瞎子為甚麼會這樣,他犯了什麼罪?又或是他的父母犯了什麼罪?致使他要受此痛苦?因為在猶太人的思維,痛苦的成因往往是因為人犯罪,而罪的赦免就是使其得到治癒,而耶穌亦是猶太人,所以亦十分明白其背景。

但耶穌答覆他們說:「而是為叫天主的工作,在他身上顯揚出來。」那即是什麼意思?耶穌沒有正面回答其問題,但是耶穌好明顯不接受猶太人的思維方式,只是跟著用行動去治癒了此瞎子。若望福音第十二章提到,耶穌說:「或如史羅亞塔倒下,而壓死的那十八個人,你們以為他們比耶路撒冷的其他一切居民罪債更大嗎?不是的。我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悔改,你們都要同樣喪亡。」耶穌再次將罪和痛苦拉上關係,而焦點指向人的悔改,而悔改就是作為行動。以上事件都包括了行動,耶穌往往從行動中去表達出如何去面對及解決痛苦的問題。

不論天主教或者是基督教,都十分重視十字架,時時將十字架放出來;因為整個教會的傳統指出,十字架正正是面對及處理人所遇到的痛苦問題的出路,由耶穌降生開始的一刻直到死亡:由降生成人和人在一起,到十字架上和人的罪惡痛苦一起,為人的罪受折磨而死,都是在實踐「天主與我們同在」;耶穌作為一個被釘、流血、痛苦而死亡,亦是降生事件的最高峰。正如福音所講的「完成了」,就是降生的完滿,天主為人的罪下降到人性最深淵,最黑暗的地方,而救恩亦同時出現。

所以,再無人能說自己是在孤獨地承受痛苦,最低限度耶穌會和你一起,這就是降生所指的「天主與我們同在」的意義;無論人在生命中的任何地方、時間及處境中,包括其最差的景況,天主也與我們同在,而這就是十字架的出路。不是理性及解釋的出路,而是從行動中及實踐中的出路!

從此當人面對痛苦時,人可以做得甚麼,就做甚麼,可以改變甚麼,就去改變甚麼。如果有問題未能改變,亦最少能體會到耶穌時時和我們在一起,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信德。雖然看不見答案,但是不要忘記,要相信天主時時和我們在一起,不單止是在痛苦及死亡當中,還有最重要的是復活後的生命。只要你相信天主和你一起,痛苦就會轉變、找到出路,不再成為困擾我們的問題,呢個亦是我們一直宣講,亦即是彌撒中所宣講的,所強調的「主與你們同在」。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