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 2017年度
# 23
2017年4月29日
  聖周感想    宗三 小徒 

在每年教會的禮儀年曆中,最大的節日是復活節,按教會傳統,有「一年一周,一周一日」的說法。早在教會初期,主的復活已貫穿整個的禮儀年曆,每一周的主日就是慶祝主復活的日子,主的復活是教友生活的中心。

在剛過去的聖周,就是一年一次隆重地慶祝主的復活。由聖枝主日開始,福音講述耶穌受難的事跡。在耶穌時代,群眾放樹枝在地上是歡迎耶穌來到耶路撒冷,在今日,信徒領聖枝到家中,也是歡迎耶穌到信徒的家中。

在聖周一,堂區安排了集體修和聖事,數百人一起聆聽天主的聖言,在靜默中省察自己的罪過,有個人的、也有在團體中的,一起向上主表達自己的懺悔,然後每人個別地向神父告明自己的罪過。等到所有人都告明完畢後,不同神父會提出不同的補贖,信徒可自由選擇執行。聖教四規規定每年最少要參與一次修和聖事,在聖周內,與整個團體一起參與這聖事,實在感到好有意義。修和往往不只是個人的,更是團體性的,在團體的彼此擔待、彼此寬恕中,更能體會修和的本質。

其後,我參與了聖周四至聖周六的三日逾越慶典。在聖周四的晚上,我和女兒第一次參與濯足禮,有教友打趣的問我,有否三天不洗腳?我打趣的回答,當然有。濯足禮若果只是一個空洞的環節,那實在沒有巨大的意義,耶穌為門徒洗腳是叫門徒有份於他,基督來不是被服侍,而是去服侍人。信徒也應互相服務,以兄弟之情彼此擔待。若果信徒們彼此相愛,世人就能看出這是耶穌的門徒。被神父洗腳的感覺是,禮儀行動是一個象徵,象徵神父對聖言的服從,神父學習基督交付自己,把下半生放在基督的事業上,生活像基督。洗腳只是一個象徵,背後包含那象徵的現實,看到那現實就像與復活的基督相遇,每一個神父背後都有一個象徵的現實。

聖周四彌撒後,參與了集體朝拜聖體,其後眾人散去,原本只想多留片刻,但女兒竟豪氣地說多留 20分鐘,我當然欣喜,靜是我的朋友。到了聖周五,如常地參與下午三時的拜苦路及晚上八時的苦難禮儀。在苦難禮儀中,我開始明白陳滿鴻神父為什麼話不應領聖體,我的感受是,苦架是苦難禮儀的焦點,我感到應該從苦架中去默想基督的苦難及奧蹟,在禮儀上應該留白,讓人進入基督的逾越奧蹟。立即領聖體就好像立即跳到終點,不用等到聖周六已逾越了。

到了聖周六,一如以往陪伴慕道者參與禮儀。慕道者在領洗前能先了解領洗的禮儀,對他們之後的領洗決定有很大的幫助。每年的入門聖事都是一件奧蹟,慕道者由最初不認識,到一層層加深信仰,到向眾人宣示自己的信仰,若果沒有天主的臨在,我看不到為何他們會願意。由於禮儀在室外進行,黑暗的環節不算震撼,對於光的渴望也不算強烈,因為街外也有燈光。到了諸聖禱文的部分,感覺開始進入領洗的氣氛,諸聖禱文揭開教會與諸聖的共融,也揭開教會無形的一面,經由被祝聖的水及聖神,候洗者領受聖洗聖事,與基督同死和復活,也在聖神內重生,這是一件奇妙的奧蹟。

每年聖周六,最期望的一刻,就是領洗的一刻,候洗者從入水到從水中出來,感覺很奇妙,有慕道說,不全浸會感到遺憾。我說,在頭注水和全浸是一樣的,效果不會有分別,不會有不全浸就有遺憾的感覺,受洗而與基督結合,又如何會有遺憾呢?選擇全浸是在於它的意義,更能代表基督的死亡和復活。次期望的一刻,就是新教友換好衫再進場的刻,堂區安排了一個拱門,讓新教友穿過及影相留念。這時,全場教友唱「我是教友」及拍掌和應,氣氛被推到高峰。新教友在祭台前,領受堅振聖事,其後圍繞祭台,與神父一齊獻祭及初領聖體,到達彌撒的另一個高峰,與主共融。慕道者參與了禮儀後,都好感動,也有些期待。我心想,上主可能已為他們準備了盛宴。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