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 2018年度
# 20
2018年03月10日
  見山亦是山、見水亦是水     宗一 張啟明

天主教總是給人感覺禮儀習俗豐富(繁多),富神秘感(帶點迷信feel)。可曾聽過老教友推薦連續5個月參加5次聖心彌撒可獲大赦。(不知是否如醫療卷可儲起來作日後用?)去朝聖旅行,買了聖物定要找神父祝聖(有點像開光)不然沒有福不靈光(但祝聖後只放在一處,很少看見與觸摸);在教堂舉行婚配聖事原來是福傳活動(我以為是聖堂租金平點夠浪漫,又加送天主祝福!);合一運動不是天主教發起嗎,好叫基督教兄弟知錯回歸教會嗎?若不是聖教法典規定只可一日最多領兩次聖體,我定必多領幾次(有點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有條件交易性的愛主味道);...,相信還有更多類似又不明所以而行的例子。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古人見高山神秘可敬,見水乃生命之需帶感恩之情。明智之後,人本抬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人已掌握萬物機制,山不再神秘可敬,山只是沙石岩層疊嶂的自然現象;水亦只是生態圈中循環再生,人甚至可從海水生成食水(平過東江水)。見山亦是山,見水亦是水。經歷過才能領會到,看得深入點,見山不只是大自然景象,亦能顯見造物主的偉大安排;見水之生成珍貴也能諦見上主恩賜的奇妙。

有幸上了神學課程後,對教會認識多了,對信理正確的理解加深了,對標記性禮儀的真正意義有著體會。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雖同一行為,但抱著差毫動機的分別,便有著截然不同對主的信念,甚至和教會的啟示有著南轅北轍的認識。更發現教會內有很清晰啟示的理解,但不知為何堂區和教友并沒有收到,大膽的說連堂區神父也不全清晰無誤的表達。可能我們不懂怎樣問,甚或不知自身有誤要澄清。故教會培養了很多好重信德的教友,但不知理之所在。當其過尤時甚至有點迷信感,至少讓外間的迷途羔羊因此失掉走進羊棧的機會。看看多少年青人在中學大學時選擇入基督教甚或放棄天主教甚或信仰,便知不是沒有歸家羊,只是我們身教(教友堂區及工作生活的表達)所誤。雖則教區已有神學普及課程,但因種種不能參與的有心人總是多數,還有更多未醒覺但更需澄清糾正的眾多教友。
記得黃錦文神父有句名言:「讀神學是為他人得救。」故此我們這些有機會學習或已學習了正確天主教信仰的人,可怎樣舒緩改變這種趨勢?使能見山亦是山,見水亦是水。曾見過一些堂區利用彌撒前或堂區報告時,有「主日三分鐘」的環節,介紹教宗的通諭內容簡易理解重點,領聖體注意事項等,...。
可否透過這些機會理清一些教友間的謬誤如聖母的敬禮的真義,或介紹有關教會和信仰的冷知識,如各主教頭銜的意思與分別,...甚至找視聽中心錄製一套有關重整信仰的「學是學非」系列的特輯,搜集各堂區教友間對教會信仰的謬誤,然後找來相關神長、神學教授作澄清指引。這只是些引子,希望能帶動大家投入討論找出路徑,因我們每位教友都有牧靈傳教的責任。也是神學第八項功能專務 – 傳播。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