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2021年度
# 3
2020年10月10日
  為什麼不是我!    宗四張啟明

上周末剛準備本周上實體堂,便收到師弟妹的通知要在本周內交牧笛稿。心中一陣不是味兒,為什麼又是我們宗四班? 想起單國璽樞機剛退休便得悉患了肺腺癌,也曾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是我?」。但他祈禱反省半小時後,便反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

我們這屆宗四班可謂「特別」好事多磨:2017年秋開學,剛好南港島線開通,本班同學人數不少,整整22人,人稱「地鐵效應」(但之後幾班似乎不見如此效應) ;開學彌撒改了兩次日期;宗一出名時間緊湊,一科接一科,一學期接一個學期,學期間兩個TERM BREAK也填滿了兩個研習會,連聖誕節也送大禮──劉修女的聖母學(非常精彩,三生有幸),真是年終無休。宗二開學不久,便遇上教區之痛──楊主教辭逝。剛完成社會倫理的課堂,就要實習挑戰──對於反修例風波和社會動盪,教會如何事處作希望明燈,教友間如何立身,在多股濁流中找出清泉,彰顯基督在世,教會的大公。因交通問題,宗三剛開始便要討論補堂,在別處上堂事宜。春節後又遇到新冠,要變陣上網堂至今。宗四往往要趕學年文章,多補修堂,忙預備總考……總之一個「忙」字。今年不知又有什麼新鮮事等著我們。

我記起有一個廣告:「為什麼連天都不鍾意我?」剛巧本周常年期第25主日的福音是有關僱工的比喻(瑪20:1—16)。隨即想起蔡校長以前有一篇講道──天主給的工資就是天國,已是圓滿,一無所缺,沒有再多。其實沒有多寡之分,只有先後之異。若問三四歲孩童想吃多少粒糖?他們可能答10粒、30粒、100粒。(只要不影響健康或成長發展,其實他想要多少粒,父母都會給)。但如問成年人,成年人可能會不知如何回覆,因說得多,怕給人貪心印象,說少了又自覺吃虧。若問患糖尿病的老翁,他即使想吃,可一粒也嫌多。有人以此論公平,應以個人所需作準。雖跳出多寡,但仍停留在「擁有」(正確說是擁有才滿足所需)這俗世的思想模式。再看孩童,只要有人回應糖的要求,未取已笑。當拿到手,可毫不猶疑地笑著分給旁邊的小朋友或大人。這清楚指出不是擁有糖讓他開心,而是當中彼此之間的回應、分享與交往。孩童受現代教育薰陶,成長後便躊躇不知也不便說出心中所想。有一則廣告是有關一位太太向面對財困的丈夫說:「我們所有的不是這間400呎屋,而是你和我共創的家。」原來舒緩財困不是要借多少錢,而是夫妻間互相扶持、真誠的交往和溝通。對患病的老人來說,不是吃什麼穿什麼讓他快樂,而是有人關心他,和他交談。世人理智常認為快樂就是滿足所需,人生目標就要「擁有」。天主原「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瑪6:8)。原來人之真正所想所求不是擁有,而是與人交往,與主相遇。聖奧斯定說過:「我的心永不安寧,唯有在祂內,我才能找到安息之處。(懺悔錄)」金錢、名譽、地位、世物和「擁有」本身不是錯,只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不能滿足真正的所需。即方向、層面、價值觀放錯位置。故耶穌基督親身指出天國之道,人真正所追求,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向及應有的價值觀。所謂信仰價值觀,福音的體驗,人真正的自由,天國的臨在。不是多寡而是先後,基督徒的先後領悟天國之道。

宗一時常被問為什麼工餘還讀神學?教授神父修女會答:讀神學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他人。神學是跪著來讀的。經過宗二、三的訓練,對教會多了認識,對教義加深了理解,接觸到不同神學家的新思想概念,開始易墮入追求「擁有神學知識」的心魔。若此「擁有」不能幫我活出信仰,彰顯天國,讓迷失的兄弟姊妹回歸羊棧,認識天主,「 為我毫無益處」(格前13:3)。所以要跪著讀,好使與主相遇,便能體驗福音,理解神學家們為何如此演繹。「擁有」本不是錯, 卻不是終向,不是同一領域(domain),故怎樣追也找不到終點。

單樞機領悟到不是樞機、獻身侍主的人就應無病無痛,事事順遂。不是熱心教友就有求必應 (其實天主已給予,只是不是我們所期望的形式)。故他回應說:「為甚麼不是我?為甚麼患絕症的都該當是別人?我有甚麼特權不得此症!」因此病他環台證道,達成他的心願──愈顯主榮(他是耶穌會士)。

我們宗四班雖經歷特別多:忙交功課、補修、趕學年文章、交稿期緊迫……但不可失卻在牧笛分享信仰經驗的機會。「為什麼不是我! 」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