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2024年度

# 12

2024120

   Doing<- ->Being
行動與本質的反思   
   宗四 多默   



剛開始教友牧職課堂,教授在基本導論講解時提及Doing<- ->Being,行動與本質的互扯牽連關係。以堂區牧民現象中,例子比比皆是:隨本體意願才去實踐行動(Being->Doing);或是為成就本體形象而去行動(Doing->Being);又或是以實踐行動去鍛鍊本體本質的成長 (Doing->Being)!這「行動與本質」像方子般,除可套用於牧民牧職上,也可套用於信仰中真信德的講授。《雅各伯書》的作者責備當時某些僑居外地的猶太基督徒,只著重於信德而忽略善行的行為(雅2:14-26)Being->Doing。在此,無意將「行動與本質」作神學理論的分析;而是分享將其套用於三年神學學習的個人反省。


今學年已踏入這課程的最後一年,即我在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宗教學部的學習已過了三個年頭。每一學年的年初與年尾都百感交集。今年教友牧職課的Doing<- ->Being給了我一個當頭棒喝的醒悟警示。從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到當下,都一直感覺壓力大,有時甚至感到喘不過氣來而想放棄。除了因為課程本身的緊密編排,反映學院的一定要求。另外,也部分因為是兼讀課程,時間安排及管理就扮演一重要角色,特別為仍全職工作及或有家室的同學們都是對毅力與堅持相當大的挑戰。進修的初心是希望對所相信的信仰能有更深入的認識。至於有幾深、有幾廣闊,其實是沒有概念,當初申請入學面談時,當時的宗教學部主任呂志文神父就已提示時間分配的顧慮。但現在反思,還有「自我心態的元素」需要顧及。


整個過程的觀感一直都是從自身的感覺和意願出發,可謂有得有失,也有迷失。的確,從進修中學懂許多知識(聖經、教會的傳統和訓導、神學家的研究與啟發等等),可嘗試多角度,特別是從信仰角度去審視問題或現象。亦看到自己的受寵受保護,經常有天使護守(同學們的互相提點、親朋的體諒和鼓勵,還有堂區兄弟姊妹的代禱)(詠34:7-10那敬畏上主的人四周,有上主的天使紮營護守)。但當中有失的,反映毅力不足,名為量力而為而退出一些堂區的服務及信仰小團體的侍奉,也錯過許多靈修機會,實際是不願改變怯懦怠惰的懶散本性:Being->Doing。大部份的生活節奏與時間管理並未因學習而有大幅的調整,仍想以固有的思維及渴望,去面對一步一步加深的學習內容。原是走近恩寵的泉邊,殊不知變為不斷對自己能力和取向的挑機,走向迷失的陰霾。


陰霾一:眼見三年來,兩、三位學習的同行者因種種原因而中途離場。他們生活安穩,自己難免胡思亂想天主的大愛從不是因人先作了什麼而施恩;咁……我為甚麼要令自己的心神、大腦這般勞累呢?


陰霾二:我為甚麼要繼續,進修有許多途徑?現在的學習不是也要不斷看書看訓導文件等等,單自己看書應是也可以吧?


陰霾三:將來我要做什麼,作怎樣的基督徒?在這學習過程中,時有人問:畢業後是否可找到份工,回應是「不」。畢業後可做神職人員或修女,回應是「不」(超齡)。畢業後教慕道班,這似乎是唯一出路,真的嗎?


陰霾四:我是誰?作為有超過廿年年資的教友,多少可表現愛德善行,但在學習過程,卻發現自己的投機、計算、閃縮的本性,只「斷章取義」的溫習和閱讀參考書,為求完成功課及應付考試就算,卻面對著一波接一波的衝擊。


以上……就是我的Being->Doing的弊病。


進修的初心原本正是Doing->Being的起點。選擇踏入學習的旅程就是再一步的以行動提升自己。過去三年正值世紀大疫情期間,聖神推動我的心神及意願到神哲學院進修,致使我不跌入空洞恐懼的「自我隔離錯謬思維」陷阱。既增進新知識,亦從教授們的盡心教導和評分的寬鬆,感受到天主的慈悲眷顧,帶領我跌跌碰碰地渡過這三年的光景。而且,當稍為停一停,從與人善意切磋交談所理解的信仰概念時,才發覺那些因只埋首學習與「交」功課,而忽略了自己的一些已轉化的心與思的萌芽,不再在信仰道德高臺上執著去評價對與不對。可是仍常閃露出潛藏的過份理性自以為是的一面。忙而忘了Doing->Being的初心,也忽略了正或已轉化的心神。


我的主,我感謝讚美祢,因祢仍繼續扶持著我這小信德的人。藉著聖言、聖體聖事、神長的訓誨、祈禱、同行者的心得分享,我可用心聆聽祢給我的忠告及以行動實踐所學。雖然我仍摸不著祢為我所準備鋪排的前路方向,但正如同學的鼓勵:繼續努力最後八個月的學習,「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天主」(若一3:2)。


~ 完 ~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