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2024年度

# 18

202439

   再踏先賢路的反思      宗三 John   



在去年 (2023) 的聖誕節期間的一個早上,再次參加「古道行」之旅,從西貢黃毛應「玫瑰小堂」步行至深涌「三王來朝堂」。再踏先賢走過的路,既渴望在大自然中與天主相遇同行,也想多認識香港教會早期傳教歷史。那些座落在新界不同地區的小堂,過去都曾是傳教士與村民日常崇拜聚會的地點,現時雖然人去樓空,且大多數已是荒廢,但是值得後人的追憶。


當天早上天氣寒冷,西貢的温度只有7度,加上風勢頗大及下著雨,雖穿上禦寒衣物,仍覺寒風刺骨。在踏上崎嶇的山路時,特別體會早期傳教士傳教的辛勞,他們或在寒冷的北風中、或在酷熱的氣温下走遍大小鄉村傳揚福音,深信天主與他們同行才能成就這事,當然還要感謝他們的犧牲精神。


隨著時代變遷,曾經熱鬧的村落已被遺棄,教堂亦嚴重破爛,只有部份已復修,其它仍待努力。從探訪中認識這些小堂過去的歷史,建堂的經過與發展,及當時居民的生活文化有重要意義。在偏遠地區運輸工具缺乏,建立一座教堂殊不容易,是傳教士與教友村民的共同努力成果。每一座小堂曾有過興盛的日子,得到村民的愛護與支持,現時雖是殘破,在認識它們的歷史後,不期然產生親切感,並激發自己的傳教心火。


在四、五十年代或更早時期,交通不是現在般方便。傳教士不辭勞苦、不畏艱辛,他們先後從遙遠的歐洲乘船東來,一般用上很多日子才到達香港,把福音的喜訊帶到本土。傳教士有着不同的使命,他們有的在市區、有的走進鄉村各地傳教。傳教士多在福傳地區與村民一起生活,學習當地語言,認識居民的生活與文化,捨棄自己過去的生活而融入本地生活。傳教士多擁有其他知識,除作福傳,亦關心當地居民的教育和生活需求,例如:就地興建學校為當地居民提供基本教育,或教導村民改善水利和耕種方法等。牧者的種種善功,也因此與教友建立密切的關係。傳教士是承行了主耶穌所吩咐的――「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瑪28:19-20a)


自己是資深教友,也知道教友有其使命,但承認向人福傳的心火並不熱切。從反省中,深感教友傳教的意義,也理解需要行動。「教友的傳教工作,就是參加教會的救世使命,藉著聖洗堅振:每位教友都被吾主親身委派作傳教工作……教友的特殊使命,就是要在那些只有他們能作『地上之鹽』的地方與環境中,表現教會的存在及作用」(教會憲章#33)。提醒自己要效法先賢的傳教精神,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主動去接觸未有信仰的人,成為他們的近人,向他們宣講天國的喜訊、永生的希望,縱使我們現在的生活,或不需要像當年代的傳教士般登山涉水,走遍大小村落傳教。


現今已是生物科技年代,人工智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被普遍使用。偶有此想法:網上福傳愈來愈遍及各領域,現今的傳教士或傳道員是否還須要舟車勞動走到各地方傳教?對想認識信仰人士,教他們登入有關網站就能得到相關資料。透過運用AI的演算法(algorithm)的推算和生成圖像(Generate Image)效能,在互聯網上能即時回應任何人有關信仰的問題,雖然答案是否正確仍須審核。我們認同網上福傳有一定效果,為一般搜尋資訊提供便利。但我們須要認知,為未有信仰的人而言,多不會主動上網搜尋宗教節目。因此,若要福傳,我們必須走進社群中,接觸未有信仰的人,認識和了解他們,才可邀請他們繼續學習道理,成為他們的同行者。


福傳是需要人與人的接觸,建立關係是初步工夫。認識對方的思想、閱歷、對信仰的追求態度,而作出適當輔導。正如傳教士到一個新地區工作前,必須要先學習當地語言、文化、生活,對當地民情有了一定認識,好能開展傳教工作。科技進步只應作福傳的輔助工具,不能取代人與人的接觸、分享與關心。


圖片來自天主教甲柔教區華文教務促進會屬下青年事務局臉書


在四旬期內,默想基督降生、傳教、死亡與復活的奧蹟,特別有深刻的意義。基督「道成肉身」(若1:14),生活在我們當中,與人包括罪人一起生活、吃喝,是與人接觸,建立「你、我」的關係,讓人感受天主的「愛」。福傳:既是教友的使命,也是一份恩寵。願自己以謙卑之心學習先賢的精神。



閱讀昔日牧笛

© Copyright HSSCOL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