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有關《和平》的出版資料
訂閱《和平》


十一月《和平》


對枯骨的反思

蘇兆民        


  我們的骨頭乾枯了,絕望了,我們都完了!    (則 37 : 11)

  這句絕望的悲歎,出自充軍巴比倫的以色列子民的口。對貴為天主選民的以色列民來說,在公元前587年亡國充軍到巴比倫不僅是一件政治事件,更是他們信仰宗教史上的重大悲劇和打擊。以色列子民素來自恃擁有耶京的聖殿乃上主臨在其民族之所,卻未懂珍惜這份與上主間的特殊關係與情誼。竟敗壞至敬奉外族邪神,肆意褻瀆上主的聖殿,兼且國內道德淪亡,滿城暴行,更有假先知迷惑民眾,致使天怒人怨。縱有先知厄則克耳以神諭警告,聲稱若不悔改,將導致上主的光榮離開聖殿(寓意著民族將為上主所擯棄),但仍無動於衷,最終落得悲劇收場,國破家亡,聖殿被毀(則8:1-11:25)。

  為舊約希伯來民,「骨頭」一詞經常用作象徵整個人(詠6:3; 22-15; 32:3; 35:10; 51:10; 102:4),骨頭乾枯也就是與賜生命的上主分離,淪入陰府死亡之地,一個無法再讚頌上主或不再為天主記念的失落幽暗境界(詠6:6; 30:10; 88:11-13)。為當時的以色列民來說,肉身復活的意念尚未形成,在這種背境下,先知神諭中的這句哀號,已暗藏了一個更深層面的意義,超越了肉體的死亡而進入信仰層面的喪亡,是一份感到遭上主離棄的深沉而絕望的哀歎。

  然而,永遠忠信於自己盟約的上主,豈有斷然滅絕自己的選民!祂對充軍的遺民的哀號,又豈會充耳不聞,任由他們喪亡於絕望中!在人認為是不可能的處境中,祂總是採取主動的那一位,向人重新啟示一線曙光與希望。在厄則克耳先知這神諭中(則37:1-14),可看到世人與上主間意念和思慮的強烈對比:人在背離上主,陷入信仰最低潮時,只感到絕望,看到的景象只是枯骨遍野(37:1b-2),沒有生命氣息的(37:8),被困於墳墓陰府的(37:12),復生似是遙不可及的事。另一方面,永恆慈愛的上主,卻願意在這些不可能的境況中,彰顯祂的愛情及教育自己的子民。祂不惜一而再,再而三的藉先知的口(37:4, 9, 12),以預言宣示祂永恆愛情要帶來的希望,最終目的不外乎使以民能重新承認上主為其天主(37:6b, 13, 14)。

  枯骨復生彷彿一個新的創造過程,這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兩階段令人聯想起創世之初,天主創造人的過程(創2:7),先是以筋骨皮肉形成肉軀(則37:6-7),繼有運行於大地四方的天主生命氣息(希伯來原文中「氣息」亦解作「神」或「風」)注入肉軀,使肉軀站起來(37:9-10),第三階段似是綜合及重覆確定了前兩階段的內容,且更進一步啟示了這復甦希望的細節;象徵充軍淪亡之地的墳墓要被打開,枯骨將獲灌注上主的神(氣息),整個已身心復甦的百姓要被領回以色列地域------- 這天主許給亞巴郎及其後裔的福地------- 安居,成為新的、一個要承認上主為天主的新以色列子民(37:12-14)。

  三個再創造過程都採用了類似的格式敘述:以上主向先知提出口諭作開始(37:4, 9, 11),要求先知向骨頭講預言(37:4, 9, 12),預言是以「吾主上主這樣說」為根據的(37:5, 9b, 12),預言中不同的內容都要使骨頭「復活」(37:6, 9, 14)。而正如在創世紀第一章的創造敘述中,天主每句說話的效應(見創1:3, 6, 9, 11b, 15, 20, 24, 30)。這些透過先知的口所傳述的上主口諭一發出,都要產生效果(37:7-8, 10, 14),因為發言的是言出必行的上主(34:14)。

  以色列遺民心底一句「枯骨」的哀號,換來上主相應的「枯骨復生」的諾言及行動。先知擔當了天主代言人的角色,他們口中的話語也就是天主萬古常新的聖言。昔日舊約以民所經歷的沉痛體驗,像火鳳凰一樣被煉淨,體驗過一無所有而充滿生機。這實可成為今日生活於物慾與錯謬充斥的社會中的新約基督徒的前車之鑑,藉以反思並更新自己的信仰。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