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七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劉文週譯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以最大的熱忱,協助今日的男女
體會到天主在創造時,對人、地、事物的大愛。

回憶起我去年寫給藝術家的信函時,那種對你們敬愛之情,使我今天感到非常的高興。教會一直與藝術家合作。在過去的兩千年中,藝術深深的表彰了基督徒的信仰。熱愛耶穌的藝術家一定是在真實的活出基督的信仰了,因為只有這樣你們才能給文化新生,並將天主在創造中的美好,在世人眼中重新展現出來。

你們來這裏,的確表現了你們活潑的信仰。你們是來慶祝禧年的。在最後的分辨中,還有甚麼比一個人注視基督的面容,而接受祂的仁慈,沐浴在祂的光輝下,更有意義呢?禧年是為了基督,祂是我們的救援、是我們的喜樂;是我們的聖詩、是我們的希望。無論甚麼人,經過聖門進入聖伯多祿大殿時,首先看見的,就是米高安哲羅(Michelangelo)的「聖母憐子」雕像  聖母悲傷的抱著死去的兒子屍體。這個被酷刑所折磨致死的聖屍「在世人中最為美麗」(詠45:3),也是生命之源。聖母瑪利亞,新人類的象徵,她自己也是被救贖者之一。她把耶穌賜給我們每一個人,當作復活之根源。是的,就以使徒保祿教導我們的:我們藉著洗禮已歸於死亡與祂同葬了,為的是基督怎樣藉著父的光榮,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也要怎樣在新生活中度生(羅6:4)。

禧年邀請我們來接受復活的恩寵,讓這恩寵散佈在我們生活的每個層面上。如此我們不僅可以得到罪赦,而且在我們與天主和好之後,也可以消滅我們因罪遺留下來的那些遺毒。另一方面,也能塑造我們的心靈,供我們呈現出新人基督徒的畫像來。能做出這畫像的,就是神聖的藝術家,而歸根究底乃天主聖神。可是祂需要我們的同意與合作、心靈的皈依,可以說是聖神與我們合作的成果。你們藝術家按著你們藝術的天才,可以將非常不同的東西聚合成藝術的作品。願你們靠著每日的努力與奮鬥也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相似那些作品一樣才好。就如我寫給你們的信上,「人透過他的藝術創作「更能」在天主的美好中呈現出來。更重要的是他能在美化自己的人格上,去完成天主給他的重任,並對他四周的一切發揮他那創造性的措施」(致藝術家函件,1號)。培育自己與美化事物,兩者極為相似。

在開始時,這兩種任務,都是天主所賜的。如果藝術的創作需要「靈感」的話,那麼靈修之旅,也需要天主的「恩寵」。藉恩寵,天主將自己賜給我們,並以祂的聖愛籠罩我們,以祂的光輝照耀我們要去的路,以祂的聖手,叩我們的心門,直到祂能住在我們心中為止;而且還要裝修祂住的聖殿,「誰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也必愛他,我們要到他那裏去,並要在他那裏作我們的住所」(若14:23)。

在與恩寵交往時,首先是屬於倫理方面的。不過它會涉及我們生活的整個層面,特別是在你運用藝術的才能上彰顯出來,在你被美所陶醉,和渴慕時,天主就讓你看到祂那無限美的一角。毫無疑問的,藝術家與美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係,也可以說美是「造物主賜給他的聖召」(致藝術家函件,3號)。假如藝術家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窺見那無限美的一線光輝,那麼這種藝術就成為領他到天主那裏的途徑,並驅策他運用他創造的才華,使自己的生活更符合天主的誡律。當一個人心情非常沉悶時,偶而遇到很美的一件藝術品,就會在他的心情上激起一種震撼,並掀起他的雄心,克服自己的平庸,同時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慷慨得去愛天主、去愛人。

那就讓我們在自由中,也許更好說在無限意境中,翱翔吧!就如米高安哲羅所體驗的,他藉著聖伯多祿大殿那氣勢宏偉,宛如聖殿皇冠的圓穹頂仍舊在啟發我們。圓穹頂從外面看去,你就覺得好像天展開網收集眾人的祈禱;也象徵天主以愛接受了它。如果我們在圓穹頂裏面看去,它那令人目眩的高度,就會暗示天主那醉人之美,並吸引我們全力以赴,高升到那裏去與天主相會。

親愛的藝術家們,今天禧年的慶節邀請你們發揮你們的藝術長才,在聖德方面去發展神奇的「藝術」。這也許看來有些艱辛,不過你們在旅途中並不是孤單的,你們有教會的伴同,且藉著教會也能得到天主恩寵的支援。而教會在伴同你們的時候,也名副其實的成為每個人的母親,她會在神聖新郎前為每個人得到豐富的恩寵。這不就是貝尼尼(Bernini)所構想的,環繞伯多祿廣場周圍的那些高大柱子,像「慈母教會」般的,張開雙臂,來擁抱整個人類嗎?歡迎所有的教友都進入她的懷抱,在回歸天鄉的路途中稍作休息。

現在讓我們的反省回到開始的地方,那就是天主子民所渴望的燦爛天鄉。諸位藝術家,我深切的希望你們常被天鄉的光輝所吸引,並從中得到支持和安慰。最後,我由衷賜給你們我的祝福。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2000年2月18日
藝術家禧年誕辰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你是不是常因了受造物之美,而讚美天主?


  2. 你如果有藝術的天才,你要畫甚麼來彰顯天主對人的大愛呢?


  3. 在所有受造物中,你最喜歡、欣賞的是甚麼?


  4. 在你堂區的聖堂中,有沒有一幅畫像讓你格外欣賞?為甚麼?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印度的基督徒不再被禁公然承認自己的信仰,
且能自由的去宣講福音。


大使先生:

我很高興,歡迎你今天來到梵蒂崗遞送國書。印度政府任命你駐梵蒂崗全權大使,你代表貴國總統及貴國人民的問候,我深表感激。也請你將我的問候及我的祈禱,轉達給貴國總統與人民。我很懷念貴國,我也很榮幸曾有兩次造訪貴國。在訪問之間,也有機會與貴國悠久的文化、宗教與受到先賢智慧影響的現今的民族有所接觸。印度因有許多不同的民族、傳統和語言,使其文化多采多姿。印度社會可以自傲的,就是長期重視並敬愛祖先這份遺產。在這偉大與醉人的不同中,聯合組成一個國家的願景出現了。此是經過許多世紀的哲學家、神秘家與傑出的政治領袖共同的傑作。這些人不僅在你們的歷史中做出極大的貢獻,也讓世界團體聽到你們的聲音。

你特別強調印度努力謀求和平,並與所有國家保持友好。在新千年的開始,推展和平是各國要面對的主要挑戰之一。世界各地常受黨政紛爭的困擾,而全球經濟與科研一體化,更加劇了貧富的懸殊。和平鞏固的基礎,必須建立在維護發展人性的尊嚴上,並使這個信念成為各個生活層面的準則。同樣的,負責國家命運的人們,應把公共利益,放在他們職權的首位(1999年世界和平日信函,1號)。

不論在甚麼地方,或是任何環境上,人性的尊嚴卻有超越的價值,若有人否認這一點,就會損害人類,損害國家。承認人類大家庭中每個成員生來的尊嚴,並承認人人平等與人人不可剝奪的權利,是聯合國人權宣言的大前題,是自由、正義、和平的基礎。重視人性尊嚴,如果失敗,往往就會導致各式各樣的歧視、剝削、社會不安,甚至國內與國際間的衝突……等等的悲劇。不幸地,這卻是我們今天常常見到的。

在印度到處瀰漫著一種宗教氣息與人生命超然的幅度。大家知道,貴國尊重百姓傳統所信奉的宗教,宗教傳統在印度扮演重要的角色。這是百姓的喜樂、力量與人生意義之泉源。因著宗教尊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給社會提供了真實的發展。同樣的,宗教為神修與倫理奠立標準,這標準尺度當用以監督經濟、科研與科技的發展。

願印度人民彼此尊重,願各宗教的信眾,因傳統所崇尚的和諧繼續發展下去,並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最近印度社會出現了一些緊張,而且發生了一些悲痛的事。那就是種族與宗教團體,互不尊重,踐踏了基本的人權和尊嚴。尊重人性尊嚴與權利是和平共存之基石。以宗教之名,訴諸暴力,這完全是曲解、顛倒大宗教之教誨。優良的社會需要在憲法中確認並保障信仰宗教自由。依照印度優良的傳統,需要各個宗教的交談,彼此了解與合作,好能在公共的利益、正義與自由上,大家共同努力合作來建立一個文明的社會。就如我在新德里的宗教領袖會議上所強調的「宗教領袖有一種特殊的任務,就是要確保自己的宗教是神所要的那個宗教  美善、欽崇、和諧與和平的泉源!」(1999年11月7日,向宗教領袖之話,3號)。當我們堅持我們所信的,而不放棄我們所確認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應抱著一顆謙恭的心,彼此去聆聽對方,好能分辨出哪些是好的,是神聖的,以及能促進合作,締造和平的。

對於你們所提的,過去兩千年中,天主教曾為貴國做了不少貢獻,我深表感謝。至今天主教教友,在印度眾多人數中,仍只是一個小的團體。然而教友們引以為榮的是,他們能追隨基督的芳表,能為自己的同胞服務,就如基督一樣,不是來受人服事,而是服事人的(瑪20:28)。教會在她的各種行動中,並不尋求甚麼特權,只希望能自由地去運用她的權利,並希望這些權力受到尊重。只有這樣教會才能繼續去完成她神聖與為人服務的使命,致力建立一個真正使人能安居的社會。

大使先生,我深切的希望,你能使聖座與印度之友好關係日益增強起來。你可放心,羅馬教廷各個部門都樂意協助你,完成你的使命。我祈求上主多多降福你及貴國全體人民。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向印度新任大使致辭
2000年12月14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