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三月《和平》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願全球原居族裔的土地及文化等權益,備受尊重,以實現在他們之間及在他們與外來者之間的親睦和諧。

聯合國大會於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宣布一九九四年至二零零四年此十年,為「世界原居族裔的十年」,並以「原居族裔:實踐合作」為口號。十年將屆,我們當然會看見一些進步,但同時亦更清楚明白,在加強原居族裔與所屬社群及國際社會合作的工作上,我們仍面對很多挑戰。大會作出宣告的十年後,長年累月的拓殖及壓迫在原居族裔挑起的壞影響,部分已有改善;惟證據顯示,為了世界原居族裔,尤其是活在貧窮國家的人們,得到進步、尊重及發展,要做的工作,仍多得很。

根據聯合國提供的資料,原居族裔目前佔據地球表面的廣闊土地,人口約三億。他們之所以稱為原居,是因為他們居住的土地,在來自其他地方的拓殖者抵達前,已屬於他們。當異文化及種族抵達時,他們的祖先已住在那些國家或土地。後來新來客成為支配者,用武力掠奪土地,嚴重危害原居民的文化及生計── 包括生命。

在眾多的原居族裔當中,有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瑪雅人、薩波特克人、惠邱族人及秘魯印尼族人等)、北極的伊努伊特人及阿留申人、北歐的薩摩斯人、澳洲托雷斯海峽的土人及島民以及新西蘭的毛利人。儘管遭受攻擊性的侵略,他們當中的大多數族裔,仍然保留與各國其他居民截然不同的政經、社交及文化特徵。

現時,世界上的原居族裔,都嘗試尋求身分及生活方式的認同。但大部分均遇上重重困難,反映我們有急切需要,繼續為他們的進步、發展及整合而工作:原居族裔都是窮人中的最窮人,最易受到傷害及欺壓;他們往往缺乏基本衛生設施;他們的教育水平比社會上的其他人差,文盲所佔比例很高。相對其他人而言,他們鮮能接觸基本教育,因為大部分為他們而設的教育制度,都沒顧及他們的傳統及文化價值。原居族裔在過去幾百年累積的知識,更在未得他們同意下,受到商業性的剝削,譬如外來公司以發明的草藥,製成藥物出售,獲利甚豐,但原居族裔獲益極少。一般而言,原居族裔的失業率很高。幾百年來,他們眼見自己的人權,在很多不同的範疇,受到踐踏。原居族裔正為自決及自由建立政治地位而奮鬥,所以也是為自己的經濟、社交及文化發展而戰。

當我們建議在本月,特別為原居族裔能獲得尊重及融入所屬社群祈禱時,教宗再一次顯示他對最卑微者的福傳關注。他已大致上向整個國際社會,特別向基督徒,多次提倡要令這些族裔得到尊重及進步,因為他們的文化對人類而言,是重大的財富。教宗知道他們的痛苦及願望,知道他們眾多傳統習俗的價值,亦未忽略他們與地球的特殊關係和他們對受造物的尊重:「我深愛的孩子們,教會知道你們飽受迫害煎熬;知道你們受到不公平對待;知道你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及權利,遇到重大困難;亦知道外界對你們的傳統習俗缺乏尊重。正正為了完成福傳的工作,教會盡量留在你們的身邊。當你們作為人及天主子女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教會遂大聲譴責;教會嘗試依著福音,既安靜地,但又帶著決心與力量陪著你,令你的尊嚴及作為人的權利,獲得確認及進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向危地馬拉克薩爾特南戈原居族裔發表的演辭,一九八三年三月七日)。

基於個人尊嚴與人類基本團結不能分割的原則(參考:世界和平日的訊息,一九八九年,第三),教宗勉勵我們尊重少數族裔的權利。我們不能空談同情,我們必須令少數族裔成功進步。種族主義及仇外主義,不僅違背此兩項原則,亦對人類的和平及互惠共存,構成重大障礙。我們每一個人,尤其若以基督徒自居,必須避免或消除所有對不同文化及種族的人的種族歧視態度或行為。我們亦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是,對種族而言,歧視是心胸狹窄及無知的人的特徵。這些人目光淺窄,通常會自以為優越,要別人視他們的文化為必須提倡及施行的典範,又自以為可以教人生活的藝術。歧視在很多有原居族裔生活的社群,都損害社會的和諧。若我們思想開明,渴望知道更多與我們接觸的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將可消除這種歧視態度。

原居族裔能否融入並與所屬社群和平共處,有賴雙方是否能夠互相瞭解、欣賞和尊重,並願意朝著雙方的利益,合作發展。為使多文化及多種族社會的所有人均得到好處,大家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權利,盡責地完成各自的職責,兩者是不能分割的。而當中首要的職責,就是與最貧窮、受壓迫最深、在社會上最少機會的人,團結一致……通常他們就是住在當地的原居族裔男女……因為他們也有權盼望,有權獲得尊重。

宗座正義和平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1. 世界上有多少原居族裔?我們可在何處找到他們?


  2. 在我們的國家,有沒有原居族裔?


  3. 他們的土地、文化、傳統及權利,有沒有受到尊重?


  4. 在他們居住之處,我們可以怎樣做,達至和諧共處?






意向二

福傳意向: 願非洲的福傳機構及當地教會,感念恩寵的多元,增進合作。

非洲的教會要得到甚麼資源,才能應付上述挑戰?「最重要的(資源),除了基督的恩寵,便是人本身。梵二教會憲章《民族的光》對天主的子民有這樣的神學理解── 整體天主子民是基督身體的一部分── 接受了傳揚福音的委託,這是榮譽也是責任……整個團體都要為了福傳,按照他/她在教會內的獨特角色,接受培訓、激勵及授權。」(為非洲而舉行的特別主教會議,一九九四年四月十一日)。為此,會議鄭重強調非洲傳道人的培訓。我在上文已經提及,我們必須培育有意投身神職行列及奉獻一生的人。會議亦關注到培育虔誠的教友,確認他們在非洲的福傳上,擔當不可或缺的角色。至於在俗要理講師的訓練,更當不容忽視。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宗徒勸諭「教會在非洲」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四日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