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00五年 六月《和平》
|
祈禱與服務
意向一
總祈禱意向:
|
願我們的社會採取實際行動,對數以百萬計被遺棄及活於水深水熱中的難民施以援手,發揚基督的精神,展示兄弟般的友愛。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這樣表達出他對難民的關注:「任何迫使個人或族群離開家園,到別的地方成為難民的情況,都嚴重冒犯了天主」(三鐘經,2003年6月15日)。
離開的原因
若沒有重大的理由,沒有人會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到不知將來命運如何的陌生地方。只有在沒有任何其他選擇時才會這樣做。在面對不人道的對待,如壓迫、違反人權、內戰、侵犯男女老幼的暴力,或難以形容的殘酷,逃亡似是唯一的出路。他們甚至不惜一切,但求逃出生天。被迫逃離家園的悲劇,在世界各地蔓延。其實難民只想過簡單安穩的生活,如我們一樣。
了解難民的處境
每個難民都有自己一個充滿希望、抱負和恐懼的故事,都承受了個人以至群體難以磨滅的慘痛苦難經歷。有些可能因為身邊的人死了,自己安全無恙而非常歉疚。有些卻因無法擺脫恐怖的回憶,而終日惶恐不安。
一旦他們來到我們的地方,我們會以自己的民族習慣接待他們。但他們卻帶著不同的文化及心境,不同的語言,甚至是不同的宗教而來。這些都會影響我們的社會。
我們怎樣回應?
他們的出現邀請我們每一個人去回應。我們會有甚麼反應和態度?這些反應和態度受甚麼價值觀指引,我們有沒有受既有的思想,如報章、電視或電台的偏差報導所擺佈?這足以使我們從開始便產生抗拒的心態,甚至在未接觸和認識他們已對這些陌生人起了反感。或者,我們會否希望給他們重生的機會,為他們及他們的家庭重建未來,甚至讓他們成為我們社會的公民?
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教會是一個包含不同國籍及種族背景的信友團體;信友都以耶穌基督及祂宣講的希望為中心。教會是一個家,一個有歸屬感、希望和尊嚴的地方。在這個家裏,沒有一個陌生人,正如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九年的世界移民日文告中所說的:「教會的大公性不只表達在受洗者的共融手足之情上,更在款待陌生人的情懷中流露,無論這些陌生人的宗教及種族是否與自己的相同;並尊重每個男人女人都有的人性尊嚴,進而為他們爭取不能剝奪的權利」。
我們既是基督徒,便要面對這艱巨的挑戰,要無懼他人與我們怎樣不同,要讓他們的命運驅使我們同他們休戚與共。畢竟,無論我們的國籍、種族、宗教和經濟命脈怎樣不同,我們都同屬一個人類大家庭。
然而,供給難民食物和居所還不夠,他們特別需要人性的接待。初來步到、遠離家園,他們無安全感,在陌生的環境中掙扎適應求存。這一切召叫我們去關注,由聆聽和觀察做起,體認他們的境況,然後去策劃可以幫助他們的可行方案。要讓這種好客之道成為一種風氣,套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話:「我們在每一個男人和女人身上,認出一位兄弟和姊妹,我們可與他/她們挽手,同行和平團結的道路」(三鐘經,2001年8月26日)。在我們中的外來客可領我們走向基督徒愛德的高峰──憐憫弱小,善待別人。
在世界各地出現的難民問題,揭露在這些地方發生的欺壓、不公義及戰爭;也成了當地教會非常關注的事項。教會常為尋求庇護的人及難民申訴,呼籲尊重人性尊嚴,尊重國際法律,並呼籲寬容釋法。對種族主義、仇外心態、歧視外族及引發流亡的因由,教會有她的社會訓導。為了個別國家及整體國際利益,教會要求和平公義,和睦共存,整合經濟發展。
聖經的回應
聖經常勸勉我們對外方人要友善,肋未紀19:33-34記載:「若外方人在你們地域內,與你住在一起,不可欺壓他;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因為你們在埃及地也做過外方人」。亞巴郎和撒辣的後裔流徙到埃及為奴,後又在曠野漂泊了四十年。雖在福地定居了多年,但又被擄充軍巴比倫。這些經歷,使他們寫下看待外方人要慈悲公道的法律。無怪乎申命紀10:19 這樣說:「為此,你們也應友愛外方人,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做過外方人」。
新約希伯來書13:2 告訴我們:「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耶穌將款待別人與愛天主共提,簡明地申述了好客的概念,祂說最大的誡命就是「愛你的近人如你自己」。真誠款客是神聖的,為別人開放自己,其實我們是在他們的人性裏尊敬天主的肖像。
請聽聽耶穌的說話:「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瑪25:34-35)。
宗座移民及觀光委員會
個人和團體反省
- 世界上為甚麼有這麼多難民?
- 難民為何湧現?
- 我們可怎樣解決難民問題?
|
|
意向二
福傳意向:
|
願人們愈來愈認同聖體聖事是教會生活的跳躍心臟。
|
(……) 沒錯,聖體是教會之福,極之尊貴神聖,因為聖體就是基督自己,是我們的巴斯卦羔羊和生命之糧,基督用自己的體血賜給世界生命(參《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5)。恰似身體各部分賴心臟的跳動而活,聖體就是教會生活的跳躍心臟──由祭台的?牲、基督真實的臨在與信徒的共融──直達教會奧體的每一分子。基督徒藉參與聖體的奧秘,在社會各階層,將救主的工作延續。
聖體是牧民工作的動力源流。基督徒必須由聖體吸取超性力量去傳揚福音、講授要理、履行慈善及在社會中為正義奮鬥。我們要由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及權益開始,為教會大家庭的益處,為培育社會各階層,為實現政治理想,並為提升個人及公眾道德標準而將自己的力量貢獻。
然而,若要聖體發揮最高的效益,需要依據教會的訓導和指引,真實虔誠地舉行聖祭,紀念這個奧蹟。(……) 在這個牧民方向之下,我希望大家能夠切實考慮那些我堅持大家要關注的事項:好在委託給你們照護的團體中,增添新的福傳動力。
首先,不能忽視我的訴求:「要特別強調主日感恩祭和主日本身,要體驗這是信仰上一個特別的日子,是復活的主的日子,是聖神賜恩的日子,是每週一次的復活節」(《新千年的開始》35)。近代很多大型的宗教活動,都流於表面化。我們尤需透過感恩的祈禱,重整靈魂這個內心世界,那裏有著無盡的、更大的價值和希望。「是的,親愛的兄弟姊妹,我們的基督徒團體必須成為真正的「祈禱的學校」,要學習與基督的相遇不是只是為求恩,也是為感恩、讚美、朝拜、默觀」(同上,33)。
感恩祭及各項關乎聖體的活動,如聖體講座、聖體遊行、朝拜聖體等,除了給我們啟發聖體的價值之外,還有甚麼意義呢?就是教導基督徒能夠作個人的祈禱。這樣,基督徒每週一次在主日感恩祭及在其他的禮儀與天主相遇時,這個相遇就會更親切,「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如主祭在彌撒中與信眾一起念天主經祈求:「願你的國來臨」。
若望保祿二世
向到羅馬述職的巴西主教講話
2003年1月23日
|
|
【 完 】
© Copyright Shalom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