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
|
|
二零一四年 二月《和平》
|

(譯自高伯仁神父共七十章的Alone and on Foot)
(續前)
第二十三章:中年學生,1524年
回到威尼斯
朝聖者從迦法起程返國,到了塞浦路斯,眾朝聖者道別後,分別乘三條船,繼續回家的行程。一些朝聖者求那擁有最大最完備船隻的船主、威尼斯富商,請他免費准許這名身無一文的同伴,一起跟他們乘坐他的船。船主不但置若罔聞,還拿來開玩笑。他說:「假如這人真是個聖人,讓他像聖雅各伯一樣神奇地橫渡大海好了」。最終,依納爵登上了第三艘最小的船,兩艘大船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沉沒了。唯第三艘歷盡艱難,最終抵達意大利,在阿普利亞靠岸。這裡天氣惡劣,朝聖者只得一件無袖的黑色上衣,一條粗糙的及膝短褲,一對鞋及一件短外套。穿著這樣一身襤褸的衣服,他在海上過了兩個月,於一五二四年一月中旬,到達威尼斯。在威尼斯,一位曾經在他上耶路撒冷前,殷待過他的人,又給他施捨,並給了他一塊布。他把布料摺疊成數層,放在胸前,以抵擋凜冽的寒風。
求學
儘管依納爵飄泊了這麼多個月,他的未來依然不明朗,「他在不斷思考應該做什麼」。他放棄了進嘉都西會的早期計劃,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茫萊撒經驗到的,幫助救靈的渴望。「他終於傾向用一些時間去讀書」,遂想再到巴塞羅納。我們無法得知這漫長兼牽涉心路的過程,是怎樣使他最終作出這個意外的選擇。他已經三十三歲了。他取陸路返西班牙,邊行邊乞。在費拉拉,他給了一個窮人一枚硬幣,給了第二個一枚價值稍高的硬幣,之後給了第三個窮人價值更高的硬幣。這消息很快傳開了,窮人蜂擁而至。當他把一切都給光了,就請遲來的原諒他,「因為他再沒有什麼可以給他們的了」。從那天起,他要為自己乞食。無怪乎,每當這位看似古怪的朝聖者,從聖堂裡走出來,窮人們都會大叫:「聖人!聖人!」。
被捕
一五二四年一月,從費拉拉往熱那亞的跋涉途中,依納爵遇上一些西班牙士兵,他們收留他過夜,並不明白為何他會「走上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幾乎正正位於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之間」,於是勸他走一條較安全的路,但他沒有接受忠告。到傍晚,他已整整一天沒吃過什麼了,他來到了一個有圍墻的小鎮,守衛抓住他,以為他是間諜,「他們開始盤問他,像盤問疑犯一樣」。對他們的審問,他一概答不知道。他們剝去他的衣服,檢查他的鞋和全身,看他是否帶有函件。他們完全查不到什麼,就把他綁起來,押往隊長那裡,他們說:「隊長知道如何使他開口講話」。他只穿著短褲和上衣;他們連外衣都不讓他穿。當他被牽著在街上走時,他心裡想,這肯定就像基督被捕的情景。這想法使他歡欣鼓舞,大無畏地走。他被領到公署,守衛把他鎖在樓下一個房間,不一會,隊長來了。朝聖者故意不給他行禮,只用一言半語回答他的問題,並且在話與話之間停頓很久。隊長大發雷霆,認為他精神錯亂,並在下屬前嘲笑他:「這人沒有腦袋,把東西還給他,趕他走」。離開公署,他遇見一個住在鎮裡的西班牙人,此人帶他回家,給他吃的,這是他當天的第一頓飯,又給他過夜要用的物品。
去巴塞羅納
依納爵在第二天早上離開了,一直步行至接近黃昏。兩名法國士兵發現他,把他帶去見隊長。隊長恰巧也是個巴斯克人,便下令要善待朝聖者,並給他吃的。之後,依納爵繼續上路去熱那亞,找到一艘開往巴塞羅納的船。他沒帶什麼,唯望天主眷顧,就這樣到了巴塞羅納。他本著頑強而純真的希望,不顧一切,朝目標進發的鬥志,很相似方濟會的藝術家精神;解釋了為什麼他那非事事加以詳述的歷驗,不像一本旅遊手冊,甚至不像一個虔誠朝聖者的日記。依納爵的記述,誠然是獻給引導他腳步,在眷顧他的天主的一首讚美詩。
上課心不在焉
依納爵在巴塞羅納找到一位自願免費教他的老師。巴塞羅納一位太太伊莎貝爾‧羅斯爾,答應照顧他的需要。已過求學年齡的依納爵顯得與眾不同,不僅因為他年紀大,也因為他不能集中精神。他的注意力往往被洞察靈性之事的喜樂吸引走了。他深思這個問題,猛然醒覺,原來這些喜樂是誘惑,因為他從沒有在參與彌撒或祈禱時,嘗到這些喜樂。因此,他答應老師,「只要我能在巴塞羅納找到維持生活的麵包和水,接下來的兩年,我決不會缺任何一課」。自此,這些誘惑一去無蹤。絕不妥協是依納爵一生不斷在重複的堅持。他一直是個祈禱的人,恆常參與彌撒,克己苦身。他的鞋底磨出了許多窟窿,到一五二五年冬天,這些窟窿大得連鞋底都不見了,只剩下鞋幫。
第二十四章:在巴塞羅納求學,1524-25年
祈禱與乞討
在巴塞羅納,依搦斯‧巴斯卦再次歡迎依納爵入住,依納爵赴耶路撒冷之前,曾在她家裡住過三個星期。人們形容她是「一個熱愛真理的女人,就算給她全世界的黃金,也不能叫她撒一個謊話」。在瘟疫肆虐期間,她收留了一個失散的孩子,這男孩記得朝聖者住在小房子樓上的房間,記得他睡的木板牀沒有牀墊,及他怎樣跪著祈禱幾個小時。他說依納爵是個沉默的人,只有當別人問他問題時才說話,但他所說的話「能說到人的心坎裡」。他證明依納爵從耶路撒冷回來時所穿的衣服,就是他離開時穿著的,並隨身帶著一串念珠,不停念玫瑰經。
依納爵住在依搦斯‧巴斯卦家裡的整段期間,吃的都是乞來的食物。對他而言,乞討的好處是他可以接觸到那不曾認識及不可預測的;經驗到人們因純潔的愛德而不問情由的施捨;也令他經驗到人們常作的嘲弄和賜教;最後,就是那種對人絕望,唯仰望天主,全心信靠祂的感覺。
如母呵護
每星期都會有位巴塞羅納婦女給依納爵送來一些麵粉,依搦斯會用來給依納爵烤麵包。凡他沒有吃過的東西,他都會分給窮人。似乎依納爵也會常常帶回一些麵包碎,吃掉最難吃的,把好的送給別人。有一次,家裡的男孩子翻看他的背包,說:「你背包裡有許多麵包呢」,朝聖者溫柔地答:「隨便吃吧!」儘管依搦斯不贊成,孩子們還是接受了依納爵的好意。依搦斯說:「你們這些無賴,你們應該讓他吃!」朝聖者調解了這場爭執,極溫柔地說:「巴斯卦母親,不要管他們,看著他們把麵包吃光,就足以令我高興了」。由此可見,也許依搦斯‧巴斯卦就是這世上唯一被依納爵稱為母親的人。
依搦斯的兒子若望,與朝聖者同住在樓上一個房間。睡覺的時間到了,依納爵會對年輕人說:「若望,去睡吧,我還有些事要做」。男孩子會上牀睡覺,假裝睡著,其實在入迷地看著他的室友連續數小時跪在地上祈禱,並大聲歎息:「我的天主,唯願人們認識祢!」
毒打與嬌養
當地道明會修女與平信徒素有交往,依納爵多次造訪,成功說服她們修正行為。可是,他付出代價。一個被剝奪了樂趣的貴族,聘暴徒襲擊他,將他毒打,把他丟在路中等死。一些磨坊工人把他送回依搦斯家裡。他在牀上躺了幾乎整整兩個月,非常可憐。他們給他整理牀鋪時,只能用毛巾來移動他。他們用浸了酒的牀單裹著他,為他療傷。他從未透露誰可能是兇手,或誰唆使這報復行動。若望‧巴斯卦回憶說,在這些日子裡,「我母親對待依納爵就像寵愛自己的親生兒子或下凡的天使一樣;她徹夜不眠守護在他身邊……巴塞羅納名門望族的淑女紳士都來探望他,非常寵愛他」。
榮光閃耀
依納爵散發的魅力,使人尊敬他,愛慕他。許多人說他臉上閃耀的光芒,是內裡的強光,向外透射。關於這點,最精彩的見證來自伊莎貝爾‧羅斯爾;她在一五二三年,在巴塞羅納首次遇見朝聖者,當時他正準備去耶路撒冷。他坐在教堂的臺階上,身邊圍著一群孩子。朝聖者蒼白而猶似發光的臉孔綻放的一道光芒,深深打動她。她聽見內心有聲音說:「去請他!」在得到丈夫的允許後,她派人去請朝聖者到家裡吃飯,並給家人講論天主的道理。他告訴他們他正要上船,他們便把他的書從船上搬了出來,然後船就開了。沒想到這條船離巴塞羅納不遠就沉沒了。伊莎貝爾一直很喜歡朝聖者,多年後,當他在巴黎讀書時,她幫助支付他的學費。一五三二年,他從巴黎給她寫了一封感謝信:「此生我欠你的,比我欠任何我認識的人都多」。
召集同伴
依納爵在巴塞羅納求學時,「開始渴望召集一些人,以實踐當時在盟芽的計劃,就是幫助人修補他們在侍奉天主的缺失,即召集一班像是耶穌基督的號角手」。這是我們首次見到他要致力改革的理想。有三個人與他結伴為伍,但他們的熱心隨時間而流逝,並因為別的興趣而離開了他。與此同時,依納爵的老師、阿爾德烏爾,敦促他去阿爾卡拉修讀文科。他在一五二五年底,離開了巴塞羅納,在身後留下一筆珍貴的精神遺產──因他而受感動的人,及那些仍散發著他的神韻的地方和物品。他於一五二五年十二月六日,給依搦斯寫信,指出她面臨的嚴峻問題,教她避忌,好「喜樂地生活」。一個對自己非常嚴格的人,對他的養母卻寬大為懷:她不應該像他那樣做過多的補贖。他在信後的簽名是「貧窮的朝聖者,依納爵」。
(待續)
© Copyright Shalom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