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一五年 八月《和平》



(譯自高伯仁神父共七十章的Alone and on Foot

(續前)
第五十四章:照顧貧苦

給兒童講道

有許多使徒工作,依納爵都親力親為,特別是在初到羅馬的幾年。一五四一年夏天,他特意安排了四十天時間給兒童講教理,這也是他在《會憲》中,要求他的兄弟履行的服務。他受這使徒工作所吸引,是否因為這工作卑微,不被重視,而他們又是大學的碩士生呢?其實,這是實現他一直以來那個「在貧窮中講道」的願望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他那混雜著不太流利的拉丁語、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的語言,肯定令人聽得不舒服。當時剛進入耶穌會的年輕小夥子利巴德內拉直言,每當他聽依納爵講話,就會臉紅。利巴德內拉這初生之犢,直接指出依納爵所犯的語法錯誤。結果是,依納爵請他在他出錯時糾正他,但利巴德內拉不久便放棄這樣做了,因為依納爵的語法實在錯的很多很厲害。我們已講過,依納爵不擅演講,不懂賣弄文采,但是,沒有人會質疑他講話和寫作用詞的力度和分量。聽他講話的都會意識到,他確信自己所講的。

他再沒有機會重複這種經驗了,不過,在往後的日子,有時他會在大街或廣場留步,給孩子們說幾句話。一六零六年,在他列真福品的過程,依然有住在羅馬的人記得,他有時站在道路聖母堂旁,或其他地方,所講的簡短道理。有位證人道出他怎樣從依納爵口中學會了《天主經》和《聖母經》。另一位證人講了一則鮮為人知的軼事:「我記得依納爵神父講道時,男孩子們向他扔蘋果,但他繼續耐心地講道,一點也不生氣」。這些事情發生在一五五二年,四年後他去世了。

賣淫業

環境決定如何將「救靈」的目標化作具體工程。依納爵迎向這大城市的通病,不是那些影響高位權勢的問題,而是特別幫助那些生活在城市陰暗角落的人。他表現出他能策劃組織的天賦才華。他所建立的網絡,持久不衰。他識別問題所在,令大眾關注,合力尋找解決方案,並成立籌委去落實大家議定的決策,最後他會把整個項目交給教宗眷顧。

他嘗試治療的第一個敞開的傷口是由來已久的賣淫業。羅馬是妓女天堂,婦女從歐洲各個角落湧來。解救這些妓女並不容易,要找到願意被解救的妓女就更難。依納爵同許多有影響力的人談論這計劃,但他們都只提建議,沒有行動。幸好,耶穌會的新住宅奠基時,從地下挖出許多遠至龐培時代的大理石雕刻。依納爵把它們賣掉,儘管這筆錢極需要用來建屋,他鼓起儲備用來接受大挑戰的勇氣,把錢撥給他一直顧念的這個計劃,他說:「既然沒有人想做第一個,那麼請跟隨我;我會帶頭」。這是大膽的行動,並為從此刻開始,一直運作了數個世紀的庇護所,揭開序幕。依納爵為庇護所制定章程,成立管理部門,並得到十四位樞機和一些貴族太太承諾作受託人。然後,他請求教宗寫一封詔書,正式承認他的計劃,並委派一位婦女作庇護所的主任,而他一直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裏,負責所內婦女的靈修。到一五五二年,這庇護所約收留過三百多名婦女。

看到依納爵走在羅馬的街道,後面遠遠跟著一個因他勸化而前往聖瑪爾大庇護所的婦女,不足為奇。儘管羅馬人好冷嘲熱諷,普羅大眾對依納爵的行為都肅然起敬,縱然這使一些情人非常失望。例如,當教廷郵政局長的情人住進聖瑪爾大庇護所時,他還以暴力,晚上向庇護所扔石,並用污言穢語大聲譴責依納爵和他的同伴。依納爵不為所動,但正如他一貫的做法,他謁見教宗,請求徹查,以正耶穌會的聲譽。當判決公布後,依納爵卻為局長求情,免他受罰。

即使只能幫助一個人

歷史視依納爵為一個有膽色去闖,把事情做好的人。他為這個邪惡下流社會所做的,首屈一指,雖然這與他處理其他事項的手法無異。當有人指出,許多婦女不久又會故態復萌,他回答說,如果她們其中一個,由於對基督的愛,而有一個晚上不去犯罪,他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他說,再累也不會使他停止努力去救一個罪人,即使他知道,她可能不久又會回到以前的生活。這就是典型的依納爵 ── 一五三五年,當他的哥哥預言,他在家鄉阿茲柏提亞給人講道理不會有什麼結果時,他對哥哥講了同樣的話。


第五十五章:初期的耶穌會

照顧身陷險境的人

依納爵明白,預防勝於治療。所以,他支持一個剛成立的團體 ──「失足少女協會」。他在這個團體當中,不知救了多少個十至十二歲,正陷於走向賣淫險境的女孩。另外,他又關注猶太人的問題。西班牙人執著於純血統,把猶太人逐出西班牙,這做法不但見於平民百姓,也滲進教會機構。依納爵卻不受影響,他完全接受有猶太血統的人加入耶穌會。有一次,依納爵在餐桌上說了些使客人們驚訝兼富說服力的話:「我認為如果我生來是個猶太人,就是天主惠賜的殊恩,因為就肉身而言,我就成了個與我們的主基督和童貞榮福瑪利亞有關係的人」。這話成了不只一名客人用來誹謗他的材料。

依納爵非常認真地為猶太人服務。首先,他設法排除使猶太人難以皈依成為基督徒的障礙。皈依的猶太人都被迫把全部財產交給收稅員,也喪失所有世襲權利。依納爵在一五三二年從教宗保祿三世得到一份廢除這慣例的詔書,並開始歡迎想要領洗入教的猶太人到他的住所,教他們有關信仰的事。奧地利的瑪嘉烈,為猶太人及願意成為基督徒的慕道者,建收容所,教宗後來亦加以支持。依納爵大力推動為孤兒和露宿者建庇護所。他的工作藍圖,與其說是不顧一切都要付諸實行的計劃,不如說是一種投入和熱情開放的態度。因為他不是在理論上而是在具體行動中,關懷疾苦。他是那麼情真意切地回應實際情況、飢餓與道德淪亡。因種族而遭歧視的受害人,在他身上找到慰藉,他是兒童和精神生活空虛者的朋友。不過,他強烈反對異端,在一五四二年支持成立羅馬宗教裁判所。

會士激增

這些都只不過是依納爵在主管耶穌會的工作之餘的活動。耶穌會在擴展,依納爵的任務包括給它確立一個形式,創立一個架構,寫出它的章程,簡言之,就是建立一個體制。這工程需要他割愛,捨掉他的一些使徒工作。然而,他不再孤單了。依納爵最終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 ── 在身邊聚集一些像他一樣的同伴。從一五四零年到依納爵去世的一五五六年,耶穌會士從最初的十二人增至近乎千人。這激增的秘訣是什麼呢?其他修會都擁有像耶穌會一樣的理想,也有類似的使徒事業,但沒有一個修會像耶穌會那樣,人數激增如此之快,並在歷史上成為舉足輕重的修會。是因為耶穌會士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且具適應性強的「現代化」生活方式嗎?或是因為他們像機動部隊那樣靈活,能空降到任何工作範圍,且能比其他修會的會士更守紀律、更無私奉獻嗎?是因為耶穌會團結一致,決意追隨基督,徹底逆時代文化而上,擺脫驕傲、淫蕩、財富的羈絆,貞誠服務他人的英雄氣慨嗎?還是因為耶穌會選擇把整個世界作為他們從事使徒工作的領域呢?

吸引少年

很明顯,耶穌會奇妙地在滲透在感染,迅速茁壯。依納爵本身吸引了並征服了許多人,人們一旦被他吸引,也就成了吸引者。起初加入耶穌會的人是成熟的人、大學教授、蒙席、教廷管家,他們都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和視野。年輕人也開始敲耶穌會的大門,有些來自名門望族,有些是平民百姓,全都在依納爵的教導下,找到挑戰他們去追求的理想。許多人來時已作了決定;一些人則因為各種際遇,誘使他們去敲耶穌會的門。有個青年,前路茫茫,來意大利求前程:與依納爵的一席話,決定了他的未來。又有一位從樞機公署逃出來的十三歲侍從、伯多祿‧利巴德內拉。他因為愛打架,逃到道路聖母堂避難,旋即成了那裏的吉祥人。依納爵透過神操永遠贏得了他,他就是後來為依納爵寫傳記的第一人:伯多祿‧利巴德內拉。

依納爵明白,他不可能吸納足夠的成熟、受過教育的人才,供他即時派遣,以應急需。於是,他致力培育湧向修會的慷慨青年。凡接受培訓的,在人性和靈性方面,都須通過考驗。每個候選人都必須經歷一段靈修培育期:期間要做神操,要在醫院裏服務一個月,然後是接受為依納爵來說是充滿回憶的朝聖考驗。朝聖者「只能步行,不能帶錢,完全寄望於創造主天主,接受寢食難安的生活,因為在我們看來,在餓腸轆轆或睡眠不足的情況下,而不能步行一天的人,不可能在我們的修會裏堅持下去」。在依納爵的團隊,沒有怯懦者,沒有不切實際的浪漫主義者。



(待續)





© Copyright Shalom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