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意念來自希伯來文「Shalom」(平安)一詞。正如猶太人慣常以「Shalom」彼此問候,《和平》月刊祝福大家平安並邀請大家祈禱。祈禱的基礎就是死而復活的基督。
怎樣利用《和平》祈禱?
《和平》首頁
本月份《和平》目錄
訂閱《和平》


二零一八年三月《和平》

(譯自耶穌會士柏德‧奧蘇利文神父 Fr Patrick O’Sullivan SJ 共六個部分的 Prayer and Relationships

第四部分

續說我們同耶穌的關係

耶穌同門徒的關係 (續上)

只要福音仍能令我們感到不舒服,我們就是處於良好的狀態。因為這顯示我們的心是向聖言開放。天主聖言「是靈活的,是把雙刃劍」。只要我們感到天主聖言把我們的心切割,我們的心就仍然處於正確位置。

耶穌與婦女

耶穌多次與婦女 ── 通常是不甚光彩的婦女 ── 相遇;有趣的是,這都成了祂宣講訊息並彰顯天主的愛與慈悲。

與人同居的撒瑪黎雅婦人,在井邊認出耶穌是默西亞,隨即把這消息傳播(若4:1-42)。耶穌為犯姦淫時被逮住的婦人,跟經師和法利塞人對質(若8:1-11),揭露了建制的偽善,與天主的慈悲和憐憫形成對比。值得留意福音敘述的用語:「耶穌遂直起身來(向上望)向她說……」,耶穌從來沒有看低那位婦人。

我喜歡想這位婦人就是用自己的眼淚同耶穌洗腳的那位婦人 ── 她徹底地變了,成了個自由、勇敢的人(路7:36-50)。然後,又有一名客納罕婦人,雖然像被打發,仍苦苦哀求,最終不但蒙恩 ── 魔鬼從她女兒身上出去了 ── 還贏得耶穌的讚賞(谷7:24-30)。

全部這些事件都有一個共通點:耶穌與當事婦人的交流,將常人的看法倒轉。無怪乎耶穌選擇以一個婦人 ── 一個無助的寡婦為題 ── 講述不義判官的比喻(路18:1-8),來改變我們看事的方式;告訴我們沒有情況是沒有希望的。祂表明只要我們保全希望,繼續相信,不斷祈禱,就算最悲慘的情況都會衍生新生命。

一個就耶穌與婦女的關係的最後反省: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宗徒們爭論在他們中誰最大。然而,權力威勢,卻從來不是追隨耶穌的婦人所關注的。忠心地追隨到底,侍立在耶穌身旁的,就是她們。為今天的教會,這會否是個教訓?

耶穌 ── 世界的光

光,在聖經及教會生活,都是個常見的標記。嚴格來說,我們看不見光;是光讓我們看清事物。當我們稱耶穌為世界的光,並求祂光照我們的心靈和思想時,這於我們與耶穌的關係中,更見真確。如果我們同耶穌的關係,真有其事,我們就是在這關係的光照下,看待和經驗事物。

實際上,我們的關係決定我們對事物的看法。舉個例子說︰想像甲和乙正在澳洲網球公開賽的決賽對壘,他們的母親在觀眾席上並肩而坐。假設甲在一個關鍵時刻,雙發球失誤。同一事件看在兩位母親眼中,卻有完全不同的意義。對一位來說,這雙發球失誤是禍災;對另一位來說,卻是意外的祝福。

當我們同耶穌真的維繫著一段關係,這關係會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事物,亦解釋了為何祈禱 ── 放時間在我們同耶穌的關係上 ── 如斯重要。當我們不著意將時間放在一個人身上,這關係便會枯萎。在我的經驗中,人們不祈禱通常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而最常見的原因是他們懷恨在心:他們知道如果他們祈禱,他們就要放棄他們的怨恨。有時,這是非常困難的。

一個非常有用的祈禱方法,就是在一天結束時,用一些時間,回顧「窩心」的時刻(當我們感受到同耶穌、自己或別人相連的時刻),和「冰冷」的時刻(當我們感受到同耶穌、自己或別人不相連,愈走愈遠的時刻)。生命的意義便回歸到關係上;這解釋了為何我們同耶穌的關係是那麼重要,因為它維繫我們其他所有的關係,並保持它們在正確的路向。

就耶穌是世界的光、是我們看事物的方式,所作的最後一個反省。耶穌告訴我們︰那裏有兩個或三個人,因祂的名字聚在一起,祂就在我們中間。每當我們這樣聚集,我們會經驗到一種親密的聯繫。我們會開始以一種非常特別的方式,互相看待,互相聯繫。如果我們停下來,反省這個經驗,我們會發現雖然我們感受到互相之間的聯繫,卻「看不見」這個聯繫。我們看見的,或經驗到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直接經驗到大家,你和我因主之名聚在一起 ── 並同時立即經驗到耶穌的臨在,因為在我們之間,在我們互相體驗的方式,全無阻隔。

接受我們的局限 ── 門徒的修行

在《尋求靈性/Seeking Spirituality》一書裏,榮‧羅海瑟(Ronald Rolheiser)寫道:
我們不是只偶爾變得煩躁不安的安逸人;不是只偶爾被慾望迷住的祥和人。事實正好相反。我們都被牽著鼻子走,永遠被纏住,生下來就不健全,活在沉寂的絕望中,只偶爾經驗到平安。

這是我最近讀到最令人語塞的引文之一!也令我想起在爸爸去世後,媽媽曾對我說﹕「每個晚上,當我發現根本沒有人在乎我做了些什麼,叫我難受」。我還記得她說﹕「一天完結了,剩下的,就是一個孤獨家庭主婦疲累的雙手」。

不論榮‧羅海瑟的「沉寂的絕望」所指為何,如果他像我的母親,在訴說一天完結時,不知幾許人的內心感受,我會同意他的說法。我甚至會說,每天到了那個時候,西方社會人士感到某種的焦躁不安或空虛,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 亦解釋了為何「歡樂時光」及晚餐派對如此盛行。它們讓我們有一些寄託,紓緩我們的焦躁。一些在護老院舍工作的員工,更談到年長的病友,怎樣大約在下午四時過後,便混亂起來的「日落症候群」。

有人提議 ── 這提議真的吸引我 ── 在一天完結時,我們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因為黃昏預示死亡和永恆。一天終結時,我們的能量已經耗盡,所以我們會體驗到自己的局限,那必死的命運。

既然如此,甘願接受我們的局限,無疑是身為門徒的高深修行,因為我們是在接受真理:我們是誰。甘願接受我們是誰,及我們是怎樣的,是其中一個最好的方法去承認天主是我們的父親,耶穌是我們的救主,聖神是真理之神。

一無所有與失去 ── 通往耶穌的路

耶穌降生馬槽,牧人來訪,至與父母失散之後又在聖殿尋回,聖路加寫下叫人無法忘懷的字句:「瑪利亞把這一切默存在心中」。她默存的是什麼?她默存的是她的被剝奪和失去的經驗。她在心中默存這些經驗,因為這些經驗引領她更深入地體嘗耶穌的奧秘。

耶穌生於貧窮。若瑟和瑪利亞對此一定有很深的感受,尤其是瑪利亞,因為她無法給予她的寶寶,她期望能夠給予祂的一切 ── 馬槽實在不是理想的產房。然後,牧人來到,道出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的喜樂令整個馬槽都溫暖起來。瑪利亞遂明白到她的貧乏 ── 她的被剝奪 ── 令耶穌更容易接觸到平民;她開始明白到被剝奪的經驗,其實可以帶來耶穌的啟示。

及後,當她與耶穌失散,後來在聖殿將祂尋回,瑪利亞開始明白到,正因為她在一個層面失去耶穌,她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在一個更深的層次將祂尋回,更圓滿地進入她聖子的奧秘。

我們通常不會把被剝奪和失去的經驗與更深入地進到耶穌的奧秘相連。通常我們不會珍惜被剝奪和損失;但因為瑪利亞,一種嶄新的看事物方式,一種與耶穌的奧秘聯繫的方式打開了。



──── 第四部分未完,待續 ────



© Copyright Shalom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