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六年 八月《和平》
|

作者:耶穌會士,顧力恆神父
(續前)
所求的恩寵和所得的恩寵
本書所有練習都藏著一股雙向動力。這力量首先由每個練習開端列明的「所求的恩寵」引發。一方面,這是「向天主開放、投降」;另一方面,是要「知道天主如何召叫我去關懷別人」。這恩寵是特定的,是給我列明的,叫我在整個練習中這樣渴望和祈求。
第二股力量來自「所得的恩寵」,即聖依納爵所說的「對禱」:即在每個練習的結尾部分,天主如何在這個時刻觸動我。練習沒寫明所得的恩寵「應該」怎樣;反而讓開,讓聖神推動,讓聖神按祂的旨意施予。這是親密地同天主分享在練習當中經歷到的情感波動的時刻──「所得的恩寵」。
我們不會預先知道祈禱會如何觸動我們。這是靈修成長的奧祕:我們的祈禱由聖神帶領;我們所求的由我們所得的帶領。
靈修長進在所求的恩寵與所得的恩寵之間互動產生。例如,我可能得到我祈求去認清一個召叫的恩寵;又或者我求與復活的耶穌同喜樂,但求而不遂,反而發現埋藏心底,久未消除的怒火。我反省這在告訴我甚麼,再回到祈禱裏去,祈求聖神領我走過這一關。我得到的恩寵現在帶領我祈求。
我們怎樣被天主觸動,有時完全意想不到,完全不符合我們所求的。但在信德中,我們知道天主完全愛我們,並會帶領我們認識至真至深的我。我們只能這樣回應:開放接受天主的任何觸動。當我們果真這樣做到了,就會突然明白我們得到的正是我們不斷在祈禱中尋找的:向天主開放、投降。
在所求和所得的恩寵之間,基調有二:我有一個求恩的方向,這免去興之所至的祈求;我對所得的恩寵保持開放,這免去將祈禱僵化。在每個練習當中,二者的互動,將祈禱化簡,為明辨舖路。
所求的恩寵和所得的恩寵可隨時在練習中出現,甚至是在同一時間出現。所以,我們這種態度要貫穿整個練習。而我們的祈禱必須要發自內心,發自飢餓、欲望、渴求,好讓我們譬如是在祈求天主恩賜可以向祂開放、投降時,我們是滿懷希望和企盼去祈求的。
每個練習的重心及靈修增長,在於所求和所得的恩寵二者之間的互動。
待續
© Copyright Shalom 2006. All rights reserved.
|
|